鄭萬清 182 1550 1756(微信同號) |
|
蒲 強 159 2866 6163(微信同號) |
購苗種植兩千畝以上專線電話138 8030 7263 裴忠富--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 |
10、核桃白粉病
症狀:葉表麵產生白粉層,引起葉片提早脫落。
病原:有兩種:Microsphaera akebiae Saw.稱木通叉絲殼和Phyllactinia juglandis Tao et Qin 稱胡桃球針殼,均屬子囊菌門真菌。木通叉絲殼閉囊殼球形,黑褐色,直徑 98~120(μm)。附屬絲5~16根,頂端呈4~6次叉狀分枝。閉囊殼內生2~8個子囊,子囊卵形,大小42~49×34~35(μm),子囊孢子 4~8個。子囊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17~26×9~15(μm)。胡桃球針孢閉囊殼也呈球狀,直徑140~210(μm),表麵輪生針狀附屬絲 5~18根,基部膨大呈球形,內生子囊5~45個,子囊圓筒形,大小60~105×25~40(μm),內生2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無色,大小 17~48×12~29 (μm)。戴芳瀾於1979年將木通屬上的叉絲殼歸屬於M.alni(Wallr.)Salm.稱榿叉絲殼。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兩種白粉菌均以閉囊殼在病落葉上越冬。翌春遇雨放射出子囊孢子,侵染發病後病斑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5~6月進入發病盛期,7月以後該病逐漸停滯下來。春旱年份或管理不善、樹勢衰弱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秋末清除核桃病落葉、病枝,集中銷毀。
(2)加強管理核桃園,合理灌水施肥,控製氮肥用量,增強樹體抗性。
(3)發芽前噴布波美1度石硫合劑,減少菌源。發病初期噴灑50%可滅丹(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2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1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或30%特富靈可濕必粉劑3000倍液。
11、核桃褐斑病 症狀
主要為害核桃葉片和嫩梢。葉片染病 現灰褐色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後期病部生出黑色小點,即病菌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於。發病重的葉片枯焦,提早落葉。嫩梢染病 病斑黑褐色,長橢圓形略凹陷。苗木染病常形成枯梢。
病原:Marssonina juglandis(Lib.)Magn.稱胡桃盤二孢,屬半知菌類真菌。分生孢子盤生在角質層下,後外露,直徑106~213(μm),分生孢子梗排列 在盤內,大小3~4×2~2.5(μm),分生孢子鐮刀形,無色雙胞,大小18~28×4~6(μm),上部尖,彎如鉤狀,內有油球。有性態為 Gnomonia leptostyla 稱核桃日規殼,屬子囊菌。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在病葉或病梢上越冬,翌年6月,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從葉片侵入,發病後病部又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7~9月進入發病盛期,雨水多、高溫高濕條件有利於該病的流行。
防治方法
(1)秋後注意清除病葉枯梢,集中燒毀,可減少菌源。
(2)開花前後各噴1次1:2:200倍式波爾多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
12、 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毛氈病
症狀:又稱山胡桃叢毛病、疥子、痂疤。主要為害核桃楸葉片。發病初期葉麵散生或集生淺色小圓斑,大小1mm左右,後病斑逐漸擴展至4~13×3~10(mm), 病斑顏色逐漸變深,多呈圓形至不規則形,痂疤狀;葉背麵對應處現淺黃褐色細毛叢,嚴重時病葉幹枯脫落。河北、遼寧、吉林均有分布。
病原:Eriophyes tristriatus erineus Nal.稱胡桃絨毛癭蟎,屬節肢動物門,蛛形綱癭蟎目。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胡桃絨毛癭蟎秋末潛入芽鱗內越冬,翌年溫度適宜時潛出危害。通過潛伏在葉背麵凹陷處之絨毛叢中隱蔽活動,在高溫幹燥條件下,繁殖較快,活動能力也較強。河北7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發生較多。
防治方法
(1)加強管理,及時剪除有蟎枝條和葉片,集中燒毀或深埋。
(2)藥劑防治。芽萌動前,對發病較重的林木噴灑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及克蟎特等殺蟎劑。發病期,6月初至8月中下旬,每15天噴灑1次45%晶體石硫合劑300倍液或噴撒硫磺粉,共噴3~4次。
13、核桃圓斑病
症狀:又稱核桃灰斑病。主要為害葉片。生圓形病斑,大小3~8(mm),初淺綠色,後變成褐色,後變為灰白色,後期病斑上生出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情嚴重時,造成早期落葉。河北、陝西均有發生。
病原:Phyllosticta juglandis(DC.)Sacc.稱胡桃葉點黴,屬半知菌類真菌。分生孢子器初埋生在病部葉麵上,後突破表皮外露,扁球形,膜質,直徑80~96(μm)。分生孢子卵圓形,單胞無色,內生2個油球,大小5~7×2.5~3(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器在枝梢上越冬。翌年5~6月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引起發病,雨季進入發病盛期,降雨多且早的年份發病重。管理粗放、枝葉過密、樹勢衰弱易發病。
防治方法
(1)加強管理,防止枝葉過密,注意降低核桃園濕度,可減少侵染。
(2)發病初期噴灑50%可滅丹(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900倍液。
14、核桃苗木菌核性根腐病
該病又叫白絹病,屬真菌性病害,在我國西南地區(雲南漾濞等地)發生。多為害1年生幼苗,使其主根及側根皮層腐爛,地上部枯死,甚至全樹死亡。
症狀:高溫高濕時,苗木根頸基部和周圍的土壤及落葉表麵有白色絹絲狀菌絲體產生,隨後長出小菌核,初為白色,後轉為茶褐色。
發生規律:病菌在病株殘體及土壤中越冬,多從幼苗頸部侵入,遇高溫、謫濕時發病嚴重。一般5月下旬開始發病,6~8月為發病盛期,在土壤粘重,酸性土或前作蔬菜、糧食等地塊上育苗容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避免病圃連作,選排水好、地下水位低的地方為圃地,在多雨區采用高床育苗。
(2)晾要或客沙換土。換土可每年進行1次,一般換1~2次即見效。
(3)種子消毒及土壤處理。播前用30%菲醌粉劑0.2%~0.3%或50%多菌靈粉劑0.3%拌種,對酸性土適當加入石灰或草木灰,以中和酸度,可減少發病。
(4)用1%硫酸銅或甲基托布津500~1 000倍液澆灌病樹根部,再用消石灰撒入苗莖基部及根限土壤,或用代森銨水劑1 000倍液澆灌土壤,對病害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16、核桃根結線蟲病:該病屬線蟲引起的病害,主要為害核桃苗根部幼嫩部分,嚴重時,苗木凋萎枯死。
症狀:苗根部受害後,先在須根及根尖處形成小米或綠豆大小的瘤狀物,隨後側根也出現大小不等、表麵粗糙的圓形瘤狀物,褐色至深褐色,瘤塊內有白色粉狀物即線蟲雌 蟲、梨形。發病輕時地上部症狀不明顯,重時根部根結量增多,瘤塊變大,發黑,腐爛,使根量明顯減少,須根不發達,影響其吸收機理,地上部葉黃枯,乃至整株 死亡。
成蟲在土溫25~30℃、土壤濕度40%左右時,生長發育快,幼蟲一般在10℃以下即停止活動,一年可侵染數次。感病作物連作期越長,根結線蟲越多,發病越重。
防治方法
(1)嚴格進行苗木檢疫,拔掉病株並燒毀。選用無線蟲土壤育苗,輪作不感染此病的樹種1~2年,避免在種過花生、芝麻、楸樹的地塊上育苗。深翻或浸水淹沒地塊約2個月可減輕病情。
(2)用溴甲烷、氯化苦或甲醛噴灑土壤或熏蒸土壤,施用80%二溴氯丙烷乳劑、二溴乙烷、50%壯棉氮、克線磷、呋喃丹等農藥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可采用穴施、溝施等方法。
17、核桃腐爛病
症狀:主要為害枝、幹。幼樹主幹或側枝染病,病斑初近梭形,暗灰色水漬狀稍腫起,用手按壓流有泡沫狀液體,病皮變褐有酒糟味,後病皮失水下凹,病斑上散生許多小 黑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濕度大時從小黑點上湧出橘紅色膠質物,即病菌孢子角。病斑擴展致皮層縱裂流出黑水。大樹主幹染病初期,症狀隱蔽在韌皮部,外表不易 看出,當看出症狀時皮下病部也擴展 20~30cm以上,流有黏稠狀黑水,常糊在樹幹上。枝條染病:一種是失綠,皮層充水與木質部分離,致枝條幹枯,其上產生黑色小點。另一種從剪鋸口處生明 顯病斑,沿梢部向下或向另一分枝蔓延,環繞一周後形成枯梢。
病原:Cytospora juglandis(DC.)Sacc.稱胡桃殼囊孢,屬半知菌類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寄主表皮的子座中。分生孢子器形狀不規則,多室,黑褐色具長頸, 成熟後突破表皮外露,大小144~324×96~108(μm),頸長48~54(μm)。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香蕉狀,大小 1.9~2.9×0.4~0.6(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子座及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春核桃樹液流動後,遇有適宜發病條件,產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或昆蟲傳播,從嫁接口、剪鋸口、傷口 等處侵入,病害發生後逐漸擴展,直到越冬前才停止,孢子器成熟後湧出孢子角。生長期內可發生多次侵染。4~5月是發病盛期。核桃園管理粗放、受凍害、鹽堿 害等發病重。
防治方法
(1)改良土壤,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合理修剪、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2)早春及生長期及時刮治病斑,刮後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倍液或45%晶體石硫合劑21~30倍液、50%可滅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消毒。
(3)樹幹塗白防凍,冬季日照長的地區,應在冬前先刮淨病斑,然後塗白塗劑防止樹幹受凍,預防該病發生和蔓延。源於百度文庫等 僅供參考使用
本文來自:中國宗富核桃產業網,網址:http://www.hetaomiao.net .轉載請注明來源於中國宗富核桃產業網!謝謝關注!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