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清 182 1550 1756(微信同號) | |
蒲 強 159 2866 6163(微信同號) |
購苗種植兩千畝以上專線電話138 8030 7263 裴忠富--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 |
特色農業資源如何變產業
特色農業資源多集中在山區嶺區,要對接遙遠的現代都市,必須在培育壯大龍頭、延伸產業鏈條、金融政策扶持上下功夫——
“特色農產品資源,有些跟隨市場形成產業,有些幾乎銷聲匿跡。 ”
培育壯大龍頭,帶動對接市場,為特色農業找“出路”
身處大別山區的六安,特殊的地理條件賦予這裏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 10月21日,記者來到六安市金安區橫塘崗鄉。通過養殖霍壽黑豬,這裏的不少農民富裕起來。
在宏民養豬專業合作社的基地,村民楊傳應正忙碌著。去年他養殖120頭霍壽黑毛豬,年純收入近6萬元。 “都是為九棵鬆生態農業公司訂單養殖的,隻管按要求把豬養好,銷售的事不操心。 ”楊傳應說。
但以前並非如此。采訪中很多養殖戶告訴記者,黑豬生長慢,價格高,橫塘崗鄉又位於分水嶺,交通不便,沒有訂單的時候很少有人養。隨著“九棵鬆”壯大,帶動養殖戶越來越多,產業才日益興盛。目前,這家省級龍頭企業擁有萬頭黑毛豬養殖基地,黑豬肉基本都賣到南京。 “在南京開了17家黑毛豬連鎖店,開發霍壽黑豬肉係列產品53個。 ”公司負責人孫自民介紹。
像霍壽黑豬一樣,皖西白鵝也是地方名優畜禽產品。六安皖江公司負責人李中國養殖多年,經驗豐富,卻一直上不了規模。 “沒有大企業來收購,養多了賣不掉啊。 ”李中國告訴記者,現在養的鵝都是自己企業內部食堂和飯店消化,很少對外賣。
讓資源變為產業,關鍵看市場。特色農業資源多集中在山區、嶺區,要對接遙遠的現代都市,必須依靠強有力的龍頭企業。 “我省很多地方都有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但這些年有些跟隨市場做大做強,成了地方重要產業,有的卻幾乎銷聲匿跡。 ”省農委特產處副處長胡濤分析,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無龍頭企業帶動。
為推動“一村一品”發展特色農業,我省明確提出,引導省市級龍頭企業與特色產業示範村進行產業聯結,實現村企互動。在黃山市,115個“一村一品”專業村中,農產品通過龍頭企業銷售額達4.2億元,占主導產業銷售收入的35.6%。
龍頭逐步壯大,還可以產生磁鐵效應,帶動一批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產業真正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增強。 “因為有了合肥伊利乳業公司,當地的新華畜牧、天時公司很快發展壯大,已建設成年出欄300萬隻的10個標準化禽類養殖小區。奶牛業和食用菌產業也發展成重要產業。 ”金安區江淮分水嶺辦公室主任朱俊國介紹。
專家指出,“扶龍頭”從自身資源出發,引進有實力的產業龍頭入駐,可以在短期內見效。但同時也要創造良好環境,選擇有發展空間的本土企業有重點地培育。
“特色農業普遍產業鏈條不長,大部分農產品仍以原料出售。 ”
延長產業鏈,發展深加工,為特色農業找“錢景”
養了多年皖西白鵝後,今年李中國決定要搞個深加工生產線。 “對鵝肉進行分割包裝,生產特色休閑食品。 ”采訪中,這個農民企業家不斷強調,搞了一輩子農業,越來越體會到隻有深加工,農業才有“錢景”。
農業強不強,關鍵看加工。 “同為糧食大省,河南的麵條、湯圓、休閑食品等品牌林立,主食產業發達,‘國人廚房’的名頭響亮。相比而言,我省差距不小。 ”省農委產業化處負責人介紹,當前我省特色農業普遍產業鏈條不長,大部分農產品仍以原料出售。產品檔次不高,很多主導農產品沒有經過“三品”認證。
合肥包河區大圩鎮,素以生產蔬菜聞名,如今越來越多的種植戶開始生產脫水蔬菜。 “普通蔬菜經過深加工後,附加值得到充分挖掘。不僅價格能翻番,而且解決了蔬菜滯銷的困境。”蔬菜種植戶張義平深有感觸地說,每一種蔬菜,經過加工之後身價都翻了幾十倍,還遠銷國外。
專家強調,如果僅僅是簡單的種植、養殖,小打小鬧,特色農業很難稱為產業,容易在市場競爭中消亡。把傳統產品與現代生產要素進行嫁接,由傳統種植向農產品深加工升級轉型,延伸產業鏈條,才能集聚更多企業,吸納更多就業,不斷開發新產品,形成富有活力的特色產業。
除了深度,產業鏈的延伸還體現在廣度上。在六安億牛乳業有限公司園林式的養殖場裏,記者看到,由先進的畜禽糞便無害化集中處理生產線、有機肥及有機無機複混肥生產線等構築起“奶牛養殖—糞便製肥—有機作物種植”循環經濟產業鏈,成功拓展生物有機肥等新型肥料的生產領域。如今,這種生物肥成為袁隆平高產水稻攻關實驗田專用肥料。
在金安區,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等組織形式延伸產業鏈,已形成以農業為基礎,涵蓋加工業、流通業、倉儲銷售等產業的綜合性生產體係,實現了讓農民致富在產業鏈上。 “像億牛乳業、皖江集團這樣的龍頭企業,金安區有53家,輻射帶動全區近15萬農戶增收。 ”副區長王剛介紹,通過龍頭帶動、基地推動、品牌拉動,大別山賦予金安的特別資源得到更高層次的開發,構築起特色更加突出、優勢更加鮮明的優勢產業帶。
“大的困難是缺乏資金,靠自己滾動發展太慢。 ”
創新金融服務,向高成長性企業傾斜,
為特色農業強“筋骨”
“養牛羊怕疫病,有了保險心裏踏實多了。”不久前,一場特色農產品保險對接會在淮北舉辦。保險經辦機構已與341戶種養大戶簽約,承保蘋果1402畝、大棚蔬菜310畝、石榴2500畝、能繁母羊1188頭、肉牛446頭,為淮北市特色種植養殖戶提供了851萬元的風險保障。
特色農業要做大做強,離不開現代金融支撐。保險和融資,成為特色農業經營者急需的服務。
金安區張店鎮張店村,一處河汊旁坐落著幫群水產養殖公司。走進去一看,這裏“藏著”上百畝標準化池塘、孵化溫室等,采用封閉式標準化的生產管理模式。 “大的困難是缺乏資金,靠自己滾動發展太慢。從銀行貸款門檻太高、手續太煩瑣,急需的流動資金大多是從朋友那裏借的。 ”總經理張太祥介紹。
同樣的煩惱也困擾著孫自民。 “豬舍等設備都不能算固定資產,去銀行貸款缺乏抵押物。 ”他告訴記者,為解決資金問題,隻好自己研究資本市場,謀劃企業上市。
保險也不例外。特色農產品投入成本更大,遇到自然災害時遭受經濟損失也更大。鑒於此,農業經營主體對特色農業保險需求更為迫切。“目前,我省開發了蔬菜、水果、茶葉等40個特色農業保險產品。 ”國元保險有關負責人表示。但保費市縣財政補貼承擔比例較多、很多品種推廣範圍狹窄、各地業務開展不均衡、風險集中等問題,導致特色農業保險推廣緩慢。
對此,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國元保險將把發展特色農業保險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整合扶貧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創新開發蔬菜、生豬價格指數保險、螃蟹、龍蝦等水產養殖保險。
“保險+信貸業務,可以有效解決農民因無擔保、無抵押而貸款難的問題。 ”專家表示。早在2009年,我省就推出首個試點產品“草莓種植小額信貸組合保險”,一經推出即受到草莓種植戶的廣泛歡迎。當前,需要銀行、保險公司根據特色農業發展需求,推出更多保險+信貸業務產品,既把地方優勢特色農業納入保險覆蓋範圍,也優化農村信貸環境,實現農民敢貸、銀行願貸、資金安全有保障。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http://www.sichuanguomiao.com 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