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宗富動態 NEWS
聯係我們
鄭萬清 182 1550 1756(微信同號)
蒲 強 159 2866 6163(微信同號)

購苗種植兩千畝以上專線電話138 8030 7263

裴忠富--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

生態農業-主導國際農業生產模式

點擊數:錄入時間:2014年10月30日

生態農業-主導國際農業生產模式




進入新世紀以來,生態農業在世界範圍內蓬勃發展。全球162個國家發展生態農業,預計到2020年,全球生態農業生產麵積占農業生產總麵積的比例高將達到35%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建設起來的,既促進生態保護又依賴良好生態環境支撐的、可持續發展的農經生產經營體係。生態農業包括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所謂綠色農業,是指按照規定有限度地使用化肥、農藥、植物保護劑等化學合成物的農業生產方式,產出的是有助於公眾健康的無汙染產品。有機農業則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等化學合成物,也不采用轉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前者是要求有所放寬的生態農業,而後者是要求更為嚴格的生態農業。


痛定思痛,“三高一低”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被看好


20世紀50年代以來,石油農業在發達國家迅速發展,致使農業生產嚴重依賴化肥、農藥等,不僅誘發大氣、水體和土壤汙染,還導致糧食、蔬果、畜牧產品等殘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就實質而言,這是一場人、社會與自然環境間關係失調的嚴重危機。痛定思痛,人們意識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是導致生態環境危機爆發的導火索。


生態農業早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起初隻是由個別生產者針對局部市場需求,自發地生產某種產品;到了30至40年代,生態農業在瑞士、英國等地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後,各種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主旨的替代農業思潮開始出現。法國、德國、荷蘭、英國等西歐發達國家積極開展有機農業運動,並於1972年在法國成立了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與此同時,日本也提出生態農業發展計劃,把重點放在減少農田鹽堿化和農業麵源汙染上。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布《裏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確立了可持續農業的重要地位。至此,建設生態農業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的共同選擇。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積極研究和探索綠色食品生產。


生態農業不僅是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必由之路,而且是農業經濟體係轉型的必然產物。這種轉型主要體現在:由單一向綜合,由粗放向集約,由高碳向低碳,由汙染向環保,由片麵追求“規模擴張”向注重綜合“質量效益”轉型。在必然轉型的基礎上,形成生態與經濟兩個係統的良性循環,以及經濟、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前景廣闊,全球生態產品年銷售額已達625億美元


進入新世紀以來,生態農業在世界範圍內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從發展規模來看,全球共有162個國家發展生態農業。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統計,截至2009年,全球生態農業種植總麵積達3200萬公頃。預計到2020年,全球生態農業生產麵積占農業生產總麵積的比例高將達到35%。


生態農業發展快的國家是澳大利亞,其生態農業種植麵積600萬公頃,占世界總麵積19%;中國生態農業總麵積約450萬公頃,僅次於澳大利亞居世界第二;西班牙生態農業種植總麵積180萬公頃,居世界第三、歐盟第一。


全球生態產品的年銷售額已達到625億美元,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瑞士、丹麥和意大利等國消費量較大,產品種類涵蓋農作物產品、奶製品、肉類、水果等。目前,歐盟自產生態農業產品供不應求,有近60%的缺口需要從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口,其中阿根廷和中國是其主要供應國。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前景可謂越來越廣闊。


與常規農業相比,生態農業具有5個特點:一是綜合性,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全麵規劃、頂層設計、優化結構,促進各產業間協調發展,實現強農興糧富民和環境優化;二是多樣性,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技術裝備農業生產經營,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多種優勢,促進多樣化發展;三是高效性,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質量效益;四是安全性,提高農產品質量,向消費者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五是持續性,把農業生產經營和環境建設、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行資源循環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後再利用,有效減少汙染,維護生態平衡。


政策扶持,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成功必不可少


生態農業,已成為21世紀全球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和主要潮流。新世紀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綠色農業發展,被世界可持續農業協會評為“全球可持續農業發展20個成功模式之一”。然而,與部分發達國家相較,我國生態農業建設仍存在很大差距,各國先進發展經驗值得借鑒。


對生態農業采取積極支持政策,是發揮長效作用的措施。各國大都製定了專門政策,支持生態農業發展:把發展生態農業資金列入國家財政預算,實施稅收優惠減免措施,對生態農業先進者給予獎勵等。在德國,政府建立和實行多種農業生態補償方式,包括財政轉移支付、直接支付、限額交易支付和直接交易支付等。德國實施補償方式,大多通過項目對向生態農業體係轉型的農場主提供資金支持,並多與相應環保措施掛鉤。


高度重視生態農業科研和教育,是增強生態農業發展動力的關鍵。很多國家非常注重以現代科技為依據,密切結合生態農業科研與教學、推廣。也有許多大學、科研院所定向培養生態農業科研技術人員。自2002年起,美國政府就實施有機農業研究和推廣計劃,2003年以來的10年間共提供經費9300萬美元,資助重點包括有機農業環境及效果、有機農場生產與社會經濟狀況、利用田間試驗方法鑒別有機產品特點等。

加強生態農業法律法規保障體係建設。20世紀90年代以來,部分發達國家就生態農業的生產、產品質量和銷售等建立了相關法規體係。美國製定了《有機食品質量法》,加拿大製定了《加拿大農產品法》《加拿大穀物法》等,歐盟頒布了《歐共體生態農業條例》。在歐盟相關法律基礎上,德國製定了本國的《生態農業法》《土地資源保護法》《垃圾處理法》等。通過法律手段,讓生態農業發展實現了有利的社會外部氛圍及內部“軟環境”整合,對其健康發展發揮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加強生態農業社會化服務。社會化服務是指對生產者提供培訓、信息和谘詢服務。為鼓勵農民發展生態農業,一些國家政府建立了技術示範推廣基地,使農民真正理解推進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提高他們發展生態農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訓和信息服務的內容包括如何使用有機肥、種植綠肥、作物輪作、生物防治等技術,以及對目前食品市場的新認識。此外,社會化服務還幫助消費者了解生態產品的價值和特點,促進生態消費。(作者: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 管克江)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http://www.sichuanguomiao.com 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

誠招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