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一個決議草案,提出了有關的農民培訓問題。今年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更加突出地強調了農民培訓的重要性,要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開展農民技術培訓,要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健全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3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農業部高度重視農民培訓,主要有三個方麵的重要意義。第一,農民培訓是整個農業生產和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發展現代農業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先進的科學技術、發達的物質裝備等,但是如果農民不掌握技術,素質不高、能力不強,再好的設備、技術應用起來都要打折扣。例如,我國水稻的育種技術世界領先,在很多試驗田裏畝產超過了800公斤,但是大田水平近10年來變化不是特別大,在420公斤上下,這裏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農民應用技術能力不強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第二,農民培訓是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農民收入的42%來自農業,40%來自外出打工。這兩個方麵都對農民的素質有很高的要求。我國現有5億農村勞動力,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隻有13%左右。大量的統計都表明,外出務工的農民以受過高中教育和初中教育的為主。提高農民的素質,加強農民的培訓,對於提高他們從事非農業生產的技能和提高農民收入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農民培訓對於共建和諧社會、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及保持農村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加強農村教育可以從四個方麵著手:第一是明確職責。中央文件對於農民培訓的要求已經很清楚,關鍵是如何落實農民培訓。除了中央和省市部門之外,基層組織很重要,尤其是鄉鎮和村這兩級機構,要讓它們非常明確地把農民教育作為主要的工作職能切實抓好。第二是製定規劃。近幾年來,對農民培訓的力度不斷加強,對農民教育的認識不斷提高,但下一步應當製訂一個比較全麵的麵向5億農村勞動力的一個整體的培訓規劃。這個規劃以鄉為單位或者以縣為單位進行,短期內重點如何培訓、未來5年如何培訓,按照規劃不斷地推進。第三是創新模式。這包括內容的創新:一般性知識與重點技術的結合;包括方式的創新,尤其傳統的方式與現代手段的結合,電視、手機、網絡等;專家培訓和實踐示範的結合;分清不同的對象,對農民和農民工的培訓采取不同的方式。第四是加大投入。它是能夠更好更快地推進農民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礎。中央和省級在農民教育和培訓上的投入,近些年來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還遠遠不足。2006年的數據顯示,中央財政用於農民培訓的錢隻有2億元,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農業院校應當在農民教育、農民培訓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第一是農業院校具有人才的優勢,應當積極參與培訓教材的編寫。第二是培訓培訓者。讓大學教授大範圍培訓農民不太現實,因為教師人力資源相對比較缺乏,但他們可以通過培訓農民骨幹技術員間接培訓農民。第三是鼓勵大學生畢業之後當村官。一方麵,可以培養懂實際、懂民情、與基層群眾有深厚感情的未來領導人才;另一方麵,大學生在當村官的幾年時間裏,可以把學到的知識結合著做一些培訓。不一定是農業大學的畢業生村官可以做這件事情,其他的也可以;培訓內容不一定是單純的技術方麵的,文化的也可以。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http://www.sichuanguomiao.com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