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近40億公頃森林為緩解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科學院專家日前建議,我國應進一步強化森林管理,挖掘碳彙潛力。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李勝功表示,森林是陸地生態係統中大的碳彙,在緩減氣候變化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15%~20%是毀林導致的碳排放。
李勝功認為,為了提高我國森林碳彙,對現有森林加強可持續性的管理十分必要:保護現有天然林碳庫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禁止不可持續的采伐,預防林火與病蟲害,從而避免其碳彙功能的下降;通過適度間伐、擇伐並控製輪伐期、施肥、套植等集約化的營林措施,提高森林固碳能力;提高林產品的循環利用效率,使用林產品代替高能耗、高碳密度物品,也可以起到間接增加碳彙的功效。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輝民等指出,盡管我國森林麵積大,但質量不高。特別是位於亞熱帶地區的我國東南林區,森林麵積達53萬平方公裏,其中41%為人工林,由於沒有完全按照適地適樹原則,更沒有充分考慮生物多樣性原則,因此形成了大麵積的低產低效人工針葉純林,碳彙等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受到了極大影響。
王輝民等表示,強化森林管理,因地製宜改造低效人工林,必將極大地提高我國南方森林固碳能力。據介紹,中科院研究組已開展了南方低效人工林生態係統改造試驗示範研究,旨在確立我國南方人工林改造的有效方法。
“基於我國生態功能區劃,因地製宜,強化森林經營管理,科學地、有目的地調整森林的樹種組成和齡組結構,運用科學的撫育措施,穩步提高森林質量,可以大幅提高我國森林生態係統的固碳能力。”王輝民說。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http://www.sichuanguomiao.com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