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都是房前屋後亂倒,堆起來難看不說,天熱時蒼蠅蚊子亂飛。”說起過去自家的垃圾處理,星光村的田大姐直搖頭,但現在她家院子已經變成一個小花園,“多走幾步就有垃圾池,院子整理出來就種上花。”
星光村是四川羅江縣農村垃圾治理的第一批試點村,按照“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五步垃圾處理模式,全村539戶農家共修建了86個垃圾池,隻需2個保潔員就能維護好全村公共空間的衛生。
星光村村支書介紹,村裏從源頭上分類減量,農戶自己先把紙板、塑料等廢品分離留售,不能自行處理的定點投入到附近的垃圾池,保潔員在進一步細分將石塊、磚塊就近填埋,草木灰集中漚肥回田,這樣層層分離,後隻有20%的垃圾需要集中轉運處理。
這是四川建立垃圾處理機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包括“羅江模式”在內,四川因地製宜,探索出具有地域特點的多種農村垃圾處理模式。
地處丘陵地區的丹棱縣龍鵠村,打破村民小組界限,根據道路和農戶分布修建傾倒池、分類減量池和村級收集站,再由縣直接轉運處理。並探索出社會化運作模式,由全體村民每人每月出1元錢,加上村集體補貼的方式籌資,將垃圾處理以公開競標方式承包給村民。
在位於四川盆地邊緣山區的達州市,距離縣城20公裏內的場鎮,采取“鎮運輸、縣處理”方式;距離縣城較遠的場鎮,采取按多鎮統籌建區域性垃圾處理場的方式;而距縣城更遠的高山區場鎮,則采取就地衛生填埋的方式,通過“以城帶鄉、區域輻射”的辦法解決問題。
麵對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的現狀,四川打響了一場針對“垃圾圍村”的攻堅戰。2008年至今,包括財政、專項、社會融資在內,四川共投入64.67億元用於村鎮建設和添置環衛設施設備。目前全省建有生活垃圾收集點的行政村已達到85%,配備農村生活垃圾轉運車輛5萬多台、鄉村保潔人員2多萬人。
“為防止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有始無終,四川先後出台《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條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保潔隊伍及其工作機製建設標準》等規定,對日常衛生保潔製度、保潔人員隊伍、經費保障等進行明確。”四川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製度化是農村垃圾處理的長效保障。
去年底,住建部要求用5年時間使全國90%村莊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而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四川,則計劃在1年時間內提前完成目標。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網址:http://www.sichuanguomiao.com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