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柑桔一年比一年甜了。這是根據崇明縣近三年在綠華鎮舉辦的柑桔果品評比會上測定的數據得出的結論。2009年以來,綠華鎮柑桔品評會一等獎樣品參加上海市柑桔果品評比,已連續3年獲得上海市優質柑桔果品評比金獎。
2008年以前,本縣的柑桔甜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水平在10度左右,與市場上較好的蜜桔(甜度為12度左右)相比,口感較淡,市場受歡迎程度一般。經過三年多的技術升級,目前崇明柑桔的平均甜度能達到10-12度,堪與黃岩蜜桔相媲美。
那麼,崇明柑桔究竟是怎麼變甜的呢?
“蛆橘”事件中因禍得福
“這事還得感謝2008年的‘蛆橘’事件。”縣林業站技術人員任節紅的回答讓記者有點摸不著頭腦。見記者一臉疑惑,任節紅給出了解釋。原來,2008年的“蛆橘”事件雖然給桔農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卻給崇明柑桔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調整期,同時也為廣大桔農上了生動一課:種桔子不能光靠產量,還得保證質量。這一時期,市、縣、鄉鎮三級農技部門加大培訓示範力度,重點推廣了一整套柑桔實用栽培技術,使得本縣桔農整體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觀念也有了較大進步。
於是,以2008年的“蛆橘”事件為分界線,崇明桔農不再一味追求產量。在桔子嚴重滯銷的那段時間裏,桔農們靜下心來思考,並逐漸接受“適度控產、保證質量”和“節本增效”的種植新理念。“以往,你要跟桔農說疏果、疏樹,他們肯定不願意,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產量是檢驗效益的唯一標準。但經曆‘蛆橘’事件後,桔農們的觀念漸漸放開了,他們開始意識到,適當地減少產量,方便了管理,減少了成本,質量能上去,效益還能見長。”
抓住這一契機,縣林業站利用自身及院縣合作平台的農技力量,在本縣桔農間掀起了一場柑桔種植革命。
提升甜度靠“三疏一改”柑桔要變甜,實現“優質優價”,農科專家給出的秘籍是“三疏一改”,即疏樹、疏果、疏大枝,改良土壤。
依據傳統的種植理念,桔農們習慣多種樹、讓樹多結果。可桔農們並不知道,他們在一畝地裏種上60多棵桔樹,這麼多樹同時生長在一起,由於太“擁擠”,容易造成光照不足,營養不良。施肥、打藥也隻能擠在桔樹間完成,作業都很困難,效果也不理想。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減少每畝地上的桔樹數量。
可減少數量,每畝的產量肯定會相應減少;產量減少,收入豈不跟著少?為解開桔農心頭疑團,農科專家通過基地示範,讓廣大科技示範戶和桔農看到成效。每畝地上的桔樹減少到40棵左右,為提高桔子品質,修剪掉一部分枝葉,並在生長期間進行疏果,實行合理的“計劃生育”。雖然整體產量減少了,可由於品質得到提升,價錢上去了,年終一算賬,收入不降反升。
而要提高柑桔甜度,僅靠“三疏”還不行,還得給桔樹增加營養。在市、縣兩級農科專家的指導下,桔農們改掉了過去直接在土壤表麵施肥的“壞習慣”(表麵施肥不僅容易造成麵源汙染,而且不易被吸收),采用科學的深埋施肥法,肥料也改成了政府補貼的有機肥。營養充足了,種植科學了,崇明桔子也更甜了。
“崇明桔子的甜蜜裏,還飽含著農科專家的辛勞。”為普及科學種植方法,提高崇明柑桔整體栽培技術水平,農科專家堅持深入到田間地頭,為桔農答疑解惑。僅去年一年,接受相關農業培訓的桔農就達4000多人次。如何防蟲、怎麼施肥、什麼時候施、怎樣剪枝……每一個細節,農科專家都會關注好、落實好,讓桔農不僅看得見、聽得懂,而且還要學得會、用得上。成果,是可喜的。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崇明柑桔的甜度提高了,品質提升了。2009年,綠華鎮柑桔品評會一等獎樣品參加上海市優質柑桔果品評比,第一次獲得上海市優質柑桔果品評比金獎時,人們還在懷疑崇明是否真能種出這麼甜、這麼好的柑桔。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崇明的柑桔,誇崇明柑桔甜、好吃,崇明柑桔的競爭實力也隨著甜度提高節節攀升。以往,崇明柑桔隻銷往蘇北,近年來,已拓展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安徽、河南、河北、遼寧、內蒙等的果品市場上均已出現崇明柑桔的身影。變甜的崇明柑桔身價也看漲,從之前的每斤3-5毛田頭收購價升至7-8毛,“去年吃香的時候,每斤的收購價超過了1元。”桔農王老伯自豪地告訴記者。更鼓舞人心的是農科專家的專業建議:“崇明柑桔的甜度,還有提升空間。”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網址:http://www.sichuanguomiao.com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