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宗富動態 NEWS
聯係我們
鄭萬清 182 1550 1756(微信同號)
蒲 強 159 2866 6163(微信同號)

購苗種植兩千畝以上專線電話138 8030 7263

裴忠富--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

電商巨頭看好四川農副產品 四川農業如何擁抱互聯網

點擊數:錄入時間:2014年7月25日

青川縣孔溪工業園入口,攪拌機轟鳴,防護網圍著的三層辦公樓和麵積近6000平方米的廠房,主體部分已近完工。從開網店起步,剛滿26歲的海伶山珍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趙海伶在這裏謀劃著一場從線上銷售到線下生產、加工的逆襲:建種植基地、加工廠房和實體銷售連鎖店。別人都在忙著“觸網”,他們卻轉身擁抱大地。這是為什麼?

【微觀切片

7月18日,記者來到海伶山珍在青川縣安樂鄉寨子村建立的50畝種植基地。大棚架下,木耳長勢喜人,每根木耳棒上都掛著一塊指甲蓋大小的芯片。負責管理的樊廣宇介紹,這是他們委托互聯網企業研發的一款農產品溯源係統,投入使用還不到半個月,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別小看這個芯片,它裏麵的智能裝置能記錄農作物從生長到銷售中的每個環節,比如施用農藥情況、加工後的含水量等等。”消費者隻要用手機掃一下產品的外包裝,就能看到整個生產、加工、運輸環節,如果產品出了問題,可以挨個環節查找。

2009年10月,趙海伶在阿裏巴巴創辦了一家網店海伶山珍,主要經營山貨,木耳、銀耳、蜂蜜等,由於品質好、價格公道、服務信譽高,2010年被評為阿裏巴巴全球十大優秀供貨商,兩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在此期間,她單獨注冊了錦漢農貿有限公司以及海伶山珍品牌。如今,在保留線上銷售的同時,公司先後在雲南、浙江、江蘇、福建數個省份建立線下銷售點。

網店生意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轉向線下的農業生產、加工和實體店營銷?在趙海伶看來,這是發展的必經之路,她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是過硬的產品質量以及規範化的運作。隻做線上銷售的家庭作坊式運作,始終缺乏對兩者的把控力度,“隻是個倒賣者,農產品的品質難以控製。”

從線上轉向線下代價巨大。負責公司市場開發的鄧佳舉例,登陸超市貨架以來,公司總體的利潤空間從線上銷售的25%下降到15%左右,更不用說廠房和加工基地的投入。趙海伶則表示,為了企業長遠考慮,這些是必須的。

趙海伶認為,互聯網與農業相結合,並不隻是體現在增加了一個銷售平台。

鄧佳表示:無論市場如何變化,農業企業的命運終還是取決於產品質量和企業對行業信息的掌握。物聯網技術投入使用,能監督各個環節操作流程,保證產品的質量做到更好;同時,借助溯源係統,能對生產、銷售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得出新的行業動向,比如,哪個品種以何種方式種植產量高,哪個品種受消費者歡迎,哪種加工方式更暢銷等等,“這個類似於大數據分析”。

【觀察站

農業“觸網”,要有好平台更要有好產品

農產品“觸網”,已是大勢所趨。互聯網為農產品交易提供了全新渠道,打破地域限製,交易方式和程序更加便捷。

今年年初,在內江舉行的四川電子商務暨現代物流發展高峰論壇上,京東、蘇寧雲商、1號店等國內電商巨頭紛紛看好四川的農副產品。川茶、川豬等農副產品享譽全國,如何擁抱互聯網?

首先,是平台的搭建。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有文軒網、中藥材天地網、九正建材網等專業電商平台,但是現狀是太少,覆蓋麵還不夠。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農產品交易平台要做出自身的特色,做到差異化,顯示出地域、文化等特點。

其次,需要規模化、規範化經營的農業。趙海伶之所以花大成本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很大程度是基於小農經營形態下的貨源不穩定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貨源和質量有一個跟不上,就做不下去了。”

要讓更多優質的四川農產品走出去,二者缺一不可。

【互動台

農業“觸網”路子會越走越寬

農業電商的崛起,無疑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勢力。他們的發展前景如何?四川日報微博網友有這樣一些看法:

“一直很安靜—1981”:農業投資大、風險大。通過互聯網,實現生產過程的可控、可追溯,實現消費過程的精準投遞,相信路子會越走越寬!

“韋韋巧克力”:農業與電商融合,能夠有效消除信息傳遞與交流的時空障礙,有效為農業企業拓寬銷售渠道,降低中間環節成本。“小李飛”: 記得青神有位養雞哥,每天去拍跑山雞及樹下或草叢中的一窩窩雞蛋發到網上,我覺得特別真實有趣。養雞哥用網購族們喜歡的圖文並茂“直播”方式做推廣,而不是簡單將雞蛋、雞肉掛在網上賣,這種熟悉電商、懂得網購族消費習慣的做法可以借鑒。(記者 王成棟)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http://www.sichuanguomiao.com 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

誠招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