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宗富動態 NEWS
聯係我們
鄭萬清 182 1550 1756(微信同號)
蒲 強 159 2866 6163(微信同號)

購苗種植兩千畝以上專線電話138 8030 7263

裴忠富--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

成都力促都市現代農業

點擊數:錄入時間:2014年7月1日

成都力促都市現代農業

2013年全市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值突破800億元、現代種業產值達到56.3億元、綠色有機農業產值達到35.5億元。


文/李果

成都市邛崍固驛鎮農民周家林,依靠流轉而來的3200畝土地,在2013年獲得了近200萬元的 收益—如此豐厚的回饋,得益於成都市深入推進的農村土地製度改革。周家林說,有了確權頒證,村民才可放心地將土地交給他,而成都市多年來基於農業的各項財政補貼,使得他敢於放手大幹。

循序漸進的製度改革

周家林剛開始流轉鄰居農田的時候,成都就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農村產權確權頒證、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及股份量化工作,按照土地、台帳、證書、合同、耕保金“五個一致”的要求,“確實權、頒鐵證”,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製度。

“如果沒有確權頒證,老百姓不願意調整田型,因為看不到地界。而現在即使合並成大田,老百姓也不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上述做法,使得高標準農田建設得到推進,進而糧食規模化生產得以實現。”成都市農委總農藝師姚光貴如此解讀這一政策帶給周家林以及其他農戶的實際意義。

在確權頒證的基礎上,成都市又設立耕地保護基金。基本農田每畝貼補400元,成都一年28億元左右的財政投入,使得636萬畝耕地得到保證。而周家林經營的3200畝土地,獲得了包括耕保基金在內的各項補貼上百萬元。

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製度的基礎上,成都又開始總結推廣“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社會化服務”、“大園區+小農場”等經營機製,探索形成“公司化托管、專業化經營”土地經營托管模式和“千斤糧、萬元錢”糧經複合種植模式。

經營方式的創新,初步實現農業經營方式由傳統的“分散化經營”向“適度規模化經營”轉變,有力促進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推動了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農業經營方式共同發展,較好解決了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帶動農民轉移就業之後,“誰來種田”“怎樣種田”“誰來種糧”“怎樣種糧”等一係列問題。

並非所有人都能像周家林一樣依靠種地獲得巨額財富。邛崍市農發局局長曹映友坦言,周家林是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農民,種植經驗非常豐富,如果換了其他人,由於種植麵積過大,管理難度高,並不見得會賺錢。基於風險因素的考慮,曹映友在指導其他種糧大戶時,往往建議其規模不要超過500畝。

菜籃子和米袋子

成都市為什麼如此重視農業?一個顯而易見的實際情況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在GDP中的比重越來越小,2013年農業約占成都市GDP的4%;另一方麵,城市空間發展也壓縮了農業耕種空間。在一些沿海城市,如深圳的農業數據由於比重過小,GDP的統計中幾乎為零。

姚光貴說,成都市如此重視農業,率先在全國探索土地製度改革,投入巨額財政資金支持農業發展的基礎目標,其實是為了保證成都1400萬人口的生活所需,實際上就是指“菜籃子”和“米袋子”。2013年成都市蔬菜種植生產麵積約240萬畝,產量530萬噸,在此基礎上,成都市明確規劃了35萬畝常年蔬菜基地,要求品種多樣化,生產能力強,成都市財政對每畝地提供800元補貼,以保障菜籃子生產環節的順利進行。

而在流通環節,成都市又拿出1個億。姚光貴說,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蔬菜從田間到餐桌的環節。成都還將全市價格調節資金的10%用於公益性益民菜市場的建設和完善。

2014年成都市二號文件就圍繞“菜籃子”出台,沿著“菜籃子”的全產業鏈這一思路推進。

“菜籃子”之外,還有“米袋子”。2013年成都的糧食產量245萬噸,基本保障成都市城鄉居民的基本口糧。

如何推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從財政方麵,成都市每年至少投入3.5個億,用於種植補貼。此外,良好的溝通渠道,也使得種糧大戶的信息可以及時傳遞給成都決策層。

在2013年8月15日的種糧大戶座談會上,雙流九江種糧大戶王金勇,給成都市分管農業的謝瑞武副市長寫信,稱目前想解決“糧食烘幹”、“大型農機具沒有地方停放”、“缺乏插秧機”等問題。王金勇的困難迅速獲得謝瑞武回複,通過及時的走訪調研,相關職能部門發現,缺乏插秧機這一問題是成都規模化種植的大障礙。於是成都市在國家補貼農機具總價30%的基礎上,再補貼20%,而崇州市的補貼力度更是達到90%。

發展都市現代農業

周家林依靠農田中基礎的糧食種植致富,但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善於在土地上做文章的成都市決策層,也在思考傳統農業的出路問題。

2014年3月,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在金堂調研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時就強調,都市現代農業將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成都農業現代化的主攻方向,要按照“以工促農、以貿帶農、以旅助農”的要求,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發展繁榮。要大力開發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等多種功能,加快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和體驗農業,充分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賣桃子不如賣桃花”就是“以旅助農”的典型案例。姚光貴說,在成都市的龍泉驛區,當地農民在山丘上遍種桃樹,隨著每年桃花節的舉辦,吸引遊客前來觀賞桃花的收入已經遠遠高於農民銷售桃子的收入。而全國的休閑農業的典型模式—“農家樂”便誕生在成都市的郫縣,即從傳統的農業生產向都市觀光農業延伸。目前,郫縣正在安德鎮安龍村、花園鎮筒春村和三道堰鎮青杠樹村試點“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新農村綜合體建設,突出新村建設與產業布局相融合,統籌兼顧農民生產半徑,同步推進產業連片規模發展和一三互動項目建設,形成新村帶產業、產業促新村的格局。

距離周家林不遠的邛崍市牟禮鎮上,四季春現代都市農莊卻並未和他一樣種稻田,而是利用流轉的土地種植草莓、西瓜、高端中藥材、花卉等經濟作物。這家公司化經營的現代農莊,計劃通過5年的時間,將農莊建立成繁育、示範、科普、加工、營銷、物流為一體的全國性基地,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的互動。

數據顯示,2013年全市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值突破800億元、現代種業產值達到56.3億元、綠色有機農業產值達到35.5億元。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依托特色農業園區和基地,大力發展體驗農業、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2013年全市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超過8900萬人、鄉村旅遊總收入達到143.6億元。

2014年6月,成都出台22條新舉措,力促當前經濟平穩增長,其中就特別提到要大力促進入境旅遊和休閑度假旅遊,打造鄉村旅遊升級版,對區(市)縣舉辦品牌特色節慶活動給予經費補貼。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http://www.sichuanguomiao.com 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

誠招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