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清 182 1550 1756(微信同號) |
|
蒲 強 159 2866 6163(微信同號) |
購苗種植兩千畝以上專線電話138 8030 7263 裴忠富--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 |
李樹苗:閑話冬至
冬至前一天叫小至或小冬;當天叫長至或大冬;後一天叫至後。
冬至,是全年中白天短、黑夜長的一天。冬至後,白晝一天天長起來,黑夜一天天短下去;寒冷漸漸收斂,陽氣漸漸升起。
古代時,人們很看重冬至節。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複治之機,自漢代以來都舉行慶賀儀式,至宋代為盛。冬至前一天叫小至或小冬;當天叫長至或大冬;後一天叫至後。節日三天,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歇市,學子放假,故有民諺“冬至大似年”一說。舊時,在太原、西安、濟南等地,官府慶賀冬至如同春節,讀書人相互贈送賀片,士大夫階層舉行“消寒會”,畫“消寒圖”。據說,孟子死於冬至日,於是廢除了慶賀冬至的儀式。
從冬至當日起,即進入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多種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有的是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有的是橫十畫、豎十畫,製成九九八十一格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有的是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雅致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冬至節,在吃食上也有講究。“冬至餛飩夏至麵”,山東、山西、陝西等大部分地區在這天要吃餛飩或者水餃,據說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餃兒”諧音“膠耳”。另外,還有多地有蒸冬的習俗。即用五穀雜糧麵蒸窩頭、蒸餑餑等等,以慶賀陽至,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帽。《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市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北方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遊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後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熱熱鬧鬧,在玩耍中歡慶冬至。
冬至節的舊俗中,還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先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再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一些地方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
另外,古代雇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結算工錢後回家。東家按傳統設宴招待夥計,並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時,一些農村還保留著此習俗。
本文來自:中國宗富李樹苗產業網,網址://m.jiaguguoji.com/,轉載請注明來源於中國宗富李樹苗產業網!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