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葉部病害發作時,如不留意加強防治,常常會致使葉片早落,樹勢虛弱,嚴峻影響果實產量和質量。現將李樹葉部首要病害種類及其防治辦法介紹如下,以供參閱。
1 李黴斑穿孔病
1.1 表現
首要損害樹苗和成樹。葉片患病,葉上發生紫紅色圓形至近圓形病斑,直徑3~5毫米,後變褐色穿孔。濕度大時,老病斑反麵長出灰褐色黴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2 病原
為嗜果刀孢黴,屬真菌界半知菌類。
1.3 傳達路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首要以菌絲在病枝梢上越冬,翌年4—5月氣溫高於10℃發生分生孢子,適溫為20~28℃,適合相對濕度為80%以上,病菌直接侵入果實的,經20~70天潛育,於6月開端發病,7—8月進入發病盛期。春、夏多雨濕潤易發病,李園低窪、濕氣停留、栽植過密不通風時發病重。
1.4 防治辦法
(1)修剪時留意剪除病梢,可削減菌源,改進通風透光條件。(2)棚室李樹要留意放風散濕,露地李園旱季留意排水,謹防濕氣停留,下降李園濕度。(3)李樹發芽前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80%五氯酚鈉250倍液。(4)落花後15天,噴灑70%代森聯水渙散粒劑6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渙散粒劑4 000倍液、25%嘧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20%噻森銅懸浮劑600倍液、40%氟矽唑乳油6 000倍液、500克/升氟啶胺懸浮劑2 000~2 500倍液,隔15天1次,防至7月份即可。
2 李紅點病
2.1 表現
首要損害葉片,果實也可受害。葉片患病,初生橙黃色近圓形病斑,微隆起,病健部界線顯著,後病葉漸變厚,顏色加深,其上密生暗紅色小粒點,即病菌性質器。秋末病葉多轉為深紅色,葉片彎曲,葉麵下陷,葉背突起,並發生黑色小粒點,即子囊殼。子囊殼埋生在子座中。嚴峻時,葉片病斑布滿,葉色變黃,常前期掉落。果實患病,果麵上發生橙紅色圓形斑,稍隆起,無顯著邊際,終病部變為紅黑色,其上散生很多深紅色小粒點。病果常變形,易提前掉落。
2.2 病原
為李疔痤菌,屬真菌界子囊菌門。
2.3 傳達路徑和發病條件
以子囊殼在病葉上越冬,翌春開花晚期,發生大量子囊孢子,隨風雨傳達,4月中旬均可發病,多雨年份或旱季發病重。
2.4 防治辦法
(1)加強果園辦理,低窪積水地留意排水,下降濕度,減輕發病。(2)清除初侵染源,冬天徹底清除病葉、病果,會集深埋或燒毀。(3)在李樹開花晚期及葉芽萌生時,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渙散粒劑1 200倍液。
3 李黑斑病
3.1 表現
是李樹主要病害,損害葉片、小枝和果實。葉片患病發生紫褐色圓形病斑,病斑周圍有淡黃色暈圈,後期形成穿孔。新梢患病,發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病斑繞梢1周時枝枯死。果實患病,初生水漬狀褐色小斑,逐步拓展成紫褐色近圓形病斑,略窪陷,濕度大時可發生黃色黏液,內有大量細菌,近老練時發生裂紋。
3.2 病原
為李鏈格孢,屬真菌界無性型真菌。
3.3 傳達路徑和發病條件
病原菌在組織或芽鱗內越冬,借昆蟲和風雨傳達,強風暴雨有利其盛行,樹勢虛弱、通風不良易發病。
3.4 防治辦法
(1)李樹發芽前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2)發病時節噴500克/升,異菌脲懸浮劑或50%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 000倍液、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