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清 182 1550 1756(微信同號) | |
蒲 強 159 2866 6163(微信同號) |
購苗種植兩千畝以上專線電話138 8030 7263 裴忠富--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 |
桃樹根腐病多發生在桃樹萌芽後的4~5月份,發病重的桃園,病株率高達30%。
症狀 主要為害根部,後地上部開始表現症狀。早春蘋果樹萌動後,須根變褐枯死,後漸擴展到與須根相連的肉質根和大根,圍繞須根基部形成紅褐色稍凹陷的小圓斑,隨著病害的擴展,病斑擴大並相互連接深達木質部,使整段根變黑死亡。在整個發病過程中,病根反複產生愈傷組織和再生新根,因此形成病健組織彼此交錯或致病部凹凸不平。蘋果樹地上部在4~5月份展葉後,表現症狀有四種類型:一是萎蔫型。病株萌芽後整株或部分枝條生長衰弱,新梢抽生困難,葉簇萎蔫,葉片向上卷縮,形小而色淺,花蕾皺縮不開或開花後不座果,枝條呈失水狀,表麵皺縮或枯死,有時翹起呈油皮狀,芽體周圍尤為明顯。一般患病多年、樹勢衰弱的大樹多屬這一類型。二是青幹型。上一年或當年感病而且病勢發展迅速的病株,在春旱或氣溫較高時,病株葉片驟然失水青幹,多從葉緣向內擴展,或沿主脈向外擴展,在病健分界處有明顯的紅褐色暈帶。嚴重時青幹的葉片脫落。三是葉緣枯焦型。病勢發展緩慢的植株,在春季不幹旱時表現的症狀,僅葉尖和葉緣枯焦,而中間部分仍保持正常,葉片一般不會脫落。四是枝枯型。病株根部嚴重腐爛,當大根已爛到根頸部時呈現的特殊症狀。與地下爛根相對應的部分骨幹枝枯死,皮層變褐下陷,皮層病健部界限明顯,且沿枝幹一側向下擴展,後期壞死皮層崩裂,易剝離,其上不著生小黑點,木質部導管變為褐色,且一直與地下爛根中變褐的導管相連。
病原 由多種鐮刀菌侵染所致。主要有:Fusarium solani (Mart.)App.et Wollenw. 稱腐皮鐮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 稱尖孢鐮刀菌;F.camptoceras Wollenw. et Reink稱彎角鐮刀菌。均屬半知菌類真菌。
F.solani在PDA培養基上,正麵純白色,背麵為瓤粉色。大孢子兩頭較困,中部寬,形狀較為彎曲。具3~9個隔,3隔大孢子大小30.0~50.0×5.0~7.5(μm);5隔大孢子32.50~51.25×5.0~10.0(μm)。小孢子長圓至橢圓或卵圓形,單胞或雙胞,單胞小孢子大小7.5~22.5×3.0~7.5(μm);雙胞小孢子大小12.5~25.0×3.75~7.50(μm)。菌絲寬為2.5~7.5(μm)。F.oxysporum在PDA培養基上,正麵白色,背麵玫瑰色。大孢子兩頭較尖,足胞明顯,兩頭彎曲,中段較直,具3~4個隔,大小19~50×2.5~5(μm)。小孢子卵圓至橢圓形,單胞,大小3.75~12.5×2.25~5.00(μm)。菌絲寬為2.5~5.0(μm)。F.camptoceras在PDA培養基上,菌落正麵白色,背麵古銅紫色。大孢子需長期培養後才能產生少量。大多數直立,亦有少量稍彎曲者,長圓形,基部較圓,頂部較尖,大寬度在離基部的2/5處,具1~3個隔膜,無足胞,三隔孢子大小17.50~28.75×4.50~5.00(μm)。小孢子易產生,長圓至橢圓形,單胞或雙胞,單胞孢子大小6.25~12.50×2.5~4.0(μm);雙胞孢子大小11.25~17.50×3.25~5.00(μm)。菌絲寬2.50~5.60(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三種鐮刀菌均為土壤習居菌或半習居菌,可在土壤中長期營腐生生活。當蘋果樹根係生長衰弱時,病菌侵入根部發病。果園土壤黏重板結、鹽堿過重、長期幹旱缺肥,水土流失嚴重,大小年現象嚴重及管理不當的果園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改善果園排灌設施,做到旱能澆,澇能排;改良土壤結構,防止水土流失,有條件的果園可進行深翻。生長季節及時中耕鋤草和保墒;合理修剪,調節樹體結果量,控製大小年;肥力差的果園,要多種綠肥壓青,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施鉀肥,施肥量一般以每50kg果施用純氮350g,純磷150g,鉀350g為宜。(2)藥劑灌根。在早春或夏末病菌活動時,以樹體為中心,視樹體大小,挖深70cm的輻射溝3~5條,長以樹冠外圍為準,寬30~45cm,必要時可澆灌40%五氯硝基苯粉劑600倍懸浮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1000倍液、80%五氯酚鈉250倍液、40%甲醛1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25%苯菌靈•環己鋅乳油800倍液。施藥後覆土。(3)處理病樹。春、秋扒土晾根,可晾至大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晾根期間避免樹穴內灌入水或雨淋,晾7~10天,刮除病斑後用波爾多漿或波美5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灌根也可在傷口處塗抹50%多菌靈或50%立枯淨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效果也好。
症狀紫紋羽病又稱紫色根腐病,主要為害根係。細根先發病,後逐漸擴展到側根和主根,直至樹幹基部。發病初期根部現黃褐色不定形斑塊,外表顏色變深,皮層組織變褐,病部表麵纏繞許多淡紫色棉絮狀物,即病菌菌絲和菌索,形狀似羽毛,逐漸變成暗紫色絨毛狀菌絲層,包被整個病根,並能延伸到根外的土麵上。後期在病根上產生紫紅色半球狀菌核,大小1~2mm,病根皮層腐爛易脫落,後木質部腐朽。6~7月,菌絲體上產生微薄白粉狀子實層。病株地上部生長衰弱,葉片變小,色淡,枝條節間縮短或部分枝條幹枯。感病品種葉柄和中脈變紅。該病擴展緩慢,經數年才逐漸衰弱死亡。
病原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 異名:H•purpureum Tul Pat. 稱桑卷擔菌和紫卷擔菌,屬擔子菌門真菌。病根上著生的紫黑絨狀物是菌絲層。由五層組成,外層為子實層,其上生有擔子。擔子圓筒狀無色,由4個細胞組成,大小25~40×6~7(μm),向一方彎曲。再從各胞伸出小梗,小梗無色,圓錐形,大小5~15×3~4.5(μm)。小梗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無色、單胞,卵圓形,頂端圓,基部尖,大小16~19×6~6.4(μm),多在雨季形成。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體、根狀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根狀菌索和菌核產生菌絲體。菌絲體集結形成菌絲束,在土表或土裏延伸,接觸寄主根係後直接侵入為害。一般病菌先侵染新根的柔軟組織,後蔓延到大根。病根與健根根係互相接觸是該病擴展、蔓延的重要途徑。病菌雖能產生孢子但壽命短。萌發後侵染機會較少,所以病菌孢子在病害傳播中作用不大。病害發生盛期多在7~9月。
低窪潮濕積水的果園,發病重。帶病刺槐是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靠近帶病刺槐的蘋果樹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苗木。病菌可隨苗木遠距離傳播,所以,起苗、調運苗木時,要嚴格檢驗,剔除病苗,並對健苗進行消毒處理。苗術消毒可用50%甲基硫菌靈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精劑800~1000倍液、0.5~1%硫酸銅溶液浸苗10~20分鍾。(2)隔離防治。在病區或病樹外圍挖1米深溝可隔離或阻斷菌核、根狀菌索和病根傳播。剌槐是該病菌的重要寄主,可隨刺槐根進入果園,所以盡量不用刺槐作防護林;對於用刺槐作防護林帶的果園要挖溝隔離。以防根係侵入果園。對已侵入果園的刺槐根係應徹底挖除,以免病菌傳播。(3)加強果園管理。低窪積水地注意排水,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合理整形修剪,疏花疏果,調節果樹負載量,加強對其他病蟲害的防治,以增強樹體抗病力。(4)藥劑防治。輕病樹,扒開根際土壤,找出發病部位並仔細清除病根,然後用50%代森銨水劑400~500倍液或1%硫酸銅進行傷口消毒,然後塗保護劑波爾多漿等。也可用20%石灰水或2.5%硫酸亞鐵、50%代森銨水劑150~3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50%立枯淨可濕性粉劑900倍液、50%殺菌王(氯溴異氰尿酸)水溶性粉劑1000倍液澆灌消毒;後用淨土埋好,效果均好。
本文來自:中國宗富桃子產業網,網址:http://www.taoshumiao.com..轉載請注明來源於中國宗富桃子產業網!謝謝關注!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