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農業2014
2014年,注定是成都農業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麵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成都市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攻堅之年。行至關鍵處,成都農業當以更大的魄力眺望未來。
肩負“首位城市”發展重任,過去一年中,成都農業在從西部崛起的征程中劃出一條優美的上揚曲線:圍繞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機製創新,全年全市農業實現增加值353.2億元,同比增長3.6%,農民人均純收入12985元,同比增長12.9%;新引進3000萬元以上農業重大項目39個,協議資金88.77億元。
從新高度上再出發,春天的序曲已然奏響華麗節拍:新年伊始,成都接連出台兩項重量級措施,力保“米袋子”、“菜籃子”。
一條清晰的思路由此延伸:以“四化同步”為總攬,以深化改革為動力,突出都市現代農業定位,按照“以工促農、以貿帶農、以旅助農”的要求,用工業化創造的物質成果裝備農業,用信息化帶來的技術手段提升農業,用城鎮化提供的消費需求支撐農業,加快推動都市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大力推進產村相融新農村建設,著力構建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製,充分發揮“首位城市”作用,為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奠定堅實基礎。
2014年奮鬥目標:
全市農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力爭達到3.5%;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1%,力爭達到12%。確保“米袋子”、“菜籃子”主要產品穩定增長,保障城鄉市場有效供給;成片示範基地達到150萬畝,土地規模經營比重達到55%;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值突破900億元、綠色有機農業產值突破50億元、現代種業產值突破65億元。
十個強化:
強化糧食生產強化“菜籃子”保障強化機製創新強化科技驅動強化規模經營強化高端發展強化主體培育強化功能融合強化新村建設強化農民增收
“米袋子”、“菜籃子”情牽民生緊扣“一號工程”
2月27日,全省春耕生產暨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在崇州市召開。作為糧食規模生產的典範,崇州市10萬畝糧食高產穩產高效綜合示範區吸引全省目光。“米袋子”、“菜籃子”,一手連著農民增收,一手牽起市民生活,既是關係城鄉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也是事關“三農”的“一號工程”。2013年初,成都啟動實施“10個糧經產業新村建設成片推進綜合示範基地”和“成新蒲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帶”建設。
10個示範基地,目標直指“菜籃子”、“米袋子”。包括崇州市隆興、白頭10萬畝水稻規模種植基地,邛崍市牟禮、冉義10萬畝水稻規模種植(製種)基地,彭州市濛陽10萬畝菜—稻—菜規模種植基地等。目前,全市共建成連片核心示範基地33.5萬畝,形成農業示範園區145個、示範基地253個。
而全長72公裏的成新蒲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帶,糧油生產也成為“重頭戲”。
“通過示範基地建設,帶動全市糧食單產水平提高5公斤,穩定提高糧食自給能力;蔬菜年新增產量12萬噸左右,在自給有餘基礎上,每年保持100萬噸以上的外調能力。”成都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穩麵積、攻單產、保總產”,今年,成都將繼續強化糧食生產。按照網格化方式,將300萬畝水稻播種麵積落實到區(市)縣、鄉鎮、村組、田塊,並繼續組織實施“糧食豐產示範工程”,提升單產水平,全年糧食總產量保持240萬噸。
“保總量、保質量、穩價格、促增收”,今年,成都將繼續強化“菜籃子”保障。重點推進彭州市蒙陽萬畝蔬菜基地、金堂縣官倉萬畝蔬菜基地等基地建設。建立大宗蔬菜基本保有量和生豬低保有量製度。完成常年基本菜地生產能力提升10萬畝,優化提升糧菜輪作蔬菜基地90萬畝。
創機製活體製先行先試激發內在動力
今年1月,以122.53畝農村土地經營權作抵押,溫江區紅花紫薇花木專業合作社成功從成都銀行獲得62萬元貸款。這是成都運用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的又一成功案例。
“率先落實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要進一步明確農村各類產權權屬。”在剛剛閉幕的成都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上,成都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強化機製創新,今年,成都將深化農業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在固化產權的基礎上,全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擔保和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和鼓勵農戶開展集體資產股權的抵押、擔保和有償退出,探索開展有償轉讓;積極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鼓勵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大力吸引工商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入現代農業。力爭全年新引進農業重大項目60個,實施農業項目200個以上,吸引社會投資150億元以上。
事實上,這片農業熱土,從不缺乏創新的勇氣和活力。
開副省級城市之先河,去年10月,成都推出政策性蔬菜價格指數保險,萵筍、空心菜等11個大宗蔬菜種類被納入保險範疇。“菜賤傷農”有望不再重演。
憑一紙資格證,農業職業經理人高可貸款30萬元;出台政策,給農業職業經理人買保險、給補貼,2013年,崇州市打出多項“組合拳”。這一年,成都市新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2322人。
2013年7月12日,一場項目評審會在成都市農委召開,來自全市11個區(市)縣政府的分管領導上台比拚,角逐2.04億元市級農業項目資金。此舉一改過去“撒花椒麵”的農業扶持方式,集中力量辦大事。據調查統計,每個糧經產業新村建設成片推進綜合示範基地得到的市級項目資金扶持將比以往放大10倍左右。
上規模逐高端放飛夢想引領產業崛起
春耕時節,新津縣安西鎮的田間地頭,來了許多統一著裝的人。指著胸口的公司名稱,他們說:“我們是來種地的。”
原來,這是該鎮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想出的新方法:雇人種田、規模經營。以不流轉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為前提,安西鎮將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外包”給大漢倉等5家專業合作社,實現糧食生產的大園區、小農場小業主規模經營模式,共實施了4700餘畝糧食規模化機械化經營項目。“統一品種、育秧、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收購,全程社會化、機械化服務。”
規模經營,讓成都農業走出一條超常規的發展軌跡。
今年,成都將深入推廣“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社會化服務體係”、“大園區+小農場”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模式。力爭新建高標準農田16萬畝、累計達到364.7萬畝;建成標準化規模化農業示範園區150個、基地260個,成片示範基地麵積達到150萬畝以上,全市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率達到55%以上。
在規模化的基礎上放飛夢想,成都有底氣追逐產業高端。
今年,成都將堅持用“全產業鏈”的思維來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鏈向高端延伸,加快打造千億元產值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百億元現代種業和百億元綠色有機農業。力爭全市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值達到900億元,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45%;新發展糧經種業基地5萬畝,全市現代種業產值達到65億元以上;綠色有機農業基地發展到50萬畝、設施農業發展到55萬畝以上,新增“三品一標”認證50個,全市綠色有機農業產值達到50億元;著力打造2-3個農業高端品牌。
隨著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被明確,今年,成都將全力支持發展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力爭全市新發展家庭農場200家以上、種養大戶100戶以上。
同時,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支持組建聯合社和行業協會,新發展農民合作社300家以上。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年產值或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企業新增5家。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網址:http://www.sichuanguomiao.com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