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宗富動態NEWS
聯係我們
鄭萬清  182 1550 1756(微信同號)
蒲   強  159 2866 6163(微信同號)  

購苗種植兩千畝以上專線電話138 8030 7263

    裴忠富--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

種子的馴化之旅

點擊數:   錄入時間:2015年3月19日

今天,自然界裏大約有30多萬種植物,其中有2500多種已為人類所食用,有150多種被馴化和栽培利用。除了野菜等蔬菜之外,我們經常食用的小麥、玉米、小米等主要農作物,其種子的起源,其實都有著深遠的故事……

中國是稻米的故鄉

追本溯源,水稻起源於野生稻。野生稻廣泛分布在亞洲和我國各個地區。現在已經查明,我國東起台灣,西迄雲南,北到北回歸線,南抵海南島,都有野生稻生長和繁殖的蹤跡。

至於水稻的起源地,國際學術界素有爭議。在諸錫斌等人所著《古今農業史話》一書中記載了以下幾種觀點:起源於華南;起源於雲貴高原;起源於長江下遊;起源於長江中遊;起源於長江中遊-淮河下遊等等。以致有人認為水稻的起源可能是多中心的:既然適於栽培的野生稻在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等許多地方都有分布,那麼栽培稻也就可能在許多地方較早地獨立發生,而其時間至少距今1萬年以上。

小麥曾經曆兩次躍進

在長時期的栽培過程中,一種跟一粒係小麥生長在一起的禾本科野草——野生二倍體的擬山羊草和一粒係小麥發生了天然傳粉雜交,雜種經過染色體自然加倍,進化成為有28條染色體的四倍體二粒係小麥。這就是小麥進化史上的第一次躍進。

在長期栽培過程中,有一種叫節節草的野生二倍體植物又跟二粒係小麥發生了雜交,雜交後代經過染色體天然加倍後,表現出穗大、籽粒多的特征,由此發展成為近代小麥的祖先——六倍體普通小麥。這是小麥進化史上的第二次躍進。

哥倫布眼裏的玉米

1492年11月5日哥倫布在發現美洲大陸的同時,立即被田野裏種植的高大而美麗的玉米植株吸引住了。他說道:“我發現了一種奇異的穀物,它的名字叫‘馬希茲’。”

公元15世紀末期,玉米從美洲引到西班牙、葡萄牙,以後又傳遍整個歐洲。當時隻是為一些貴族統治階級作為庭院觀賞植物。由於連年的饑荒和玉米良好的食用價值,到公元16世紀中期以後,玉米就在全世界傳播開來,並且迅速成為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

玉米傳入我國,大約是在公元16世紀,據傳玉米是從陸路通過中亞,從海路經過南洋群島引入我國的。

穀子的祖先是狗尾草

追本溯源,穀子的祖先就是狗尾草,它的植株形態和穀子十分類似。狗尾草在亞洲地區有廣泛的分布,我國黃河流域尤多,我們的祖先早把野生的狗尾草做為飼料種植,以後逐步馴化為今天栽培穀子的早類型。

我國古代原始農業中,穀子居於首要地位。在兩千多年前的著名農書《氾勝之書》裏,穀子被列為五穀之首。公元6世紀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裏,穀子仍排在五穀之首。直到明代以後,由於水稻、小麥種植麵積擴大,玉米、甘薯引入,穀子的種植麵積相對減少,但是穀子在我國北方地區人民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甘薯引入我國的冒險史

16世紀末期的明代,福建省長樂縣人陳振龍曾僑居呂宋(現在的菲律賓),他發現當地種植一種食用塊根甘薯,是一種保豐補歉的備荒作物,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但是,當時的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嚴禁甘薯外傳。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在公元1593年初回國的時候,把薯藤秘密地纏繞在航船的纜繩上,表麵塗上汙泥,巧妙地躲過了殖民者的檢查,順利通過關卡,安全到達福建。

當年6月,陳振龍叫他兒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貢獻薯藤,並說清楚甘薯的用途和種植方法,此後在福建試種成功。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網址:http://www.sichuanguomiao.com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

誠招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