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宗富動態 NEWS
聯係我們
鄭萬清 182 1550 1756(微信同號)
蒲 強 159 2866 6163(微信同號)

購苗種植兩千畝以上專線電話138 8030 7263

裴忠富--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

【農業雜談】農業股為神馬那麼容易造假?

點擊數:錄入時間:2014年11月8日

【農業雜談】農業股為神馬那麼容易造假?


早期的銀廣夏、藍田股份、中農資源、豐樂種業……等等,更近一點的草原興發、綠大地、萬福生科,以及現在的獐子島……這是為什麼?

其實你要是2013年就看到這一篇文章,估計會對這類公司更謹慎一些。結合昨天的閱讀,希望對各位投資者有所幫助。

先說一下獐子島的事件:據華爾街見聞報道,獐子島150萬畝的養殖海域顆粒無收,8.12億元的巨虧一披露,立刻喚醒了投資者對於當年藍田股份般的熟悉感覺。盡管尚未複牌,機構投資者、散戶以及融資買盤所將要遭受的巨大損失幾乎已成定局。

以下內容2013年4月刊登於搜狐財經

作者曾令尉 北京領優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夥人


資本市場造假層出不窮,固然是緣於資本市場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動。但農業股如此偏愛造假,而且造假手法雷同,原因何在?


萬福生科造假事發,一個大米深加工企業以其超常的盈利能力捅破了天,終於現出了虛假業績的原形。


如果我們細數中國A股曆史上臭名昭著的財務造假上市公司,若以行業來分析上市公司造假發生的頻率,我們會發現,農業股似乎是一枝獨秀,而且其每一個造假案例都堪稱資本市場的經典。


遠的有2001年前後案發的“中國籃籌第一股”銀廣夏和“中國農業第一股”藍田股份。1994年6月上市的銀廣夏,在1998至2001年的四年時間虛增利潤7.72億元、股價(複權後)從1998年的2.5元左右上漲到2001年末將近25元,造假事發後股價又一瀉千裏,跌到不足0.5元;1996年6月上市的“中國農業第一股”藍田股份,曾經以其“優良的業績”製造資本市場的“神話”,實際情況卻是,該公司在1999年和2000年兩年間,虛構營業收入達到36.90億元(實際隻有6400萬元),虛構淨利潤達到9.4億元(實際是虧損3200多元)。


其後是案發於2003年和2006年的豐樂種業和草原興發。1997年4月上市的豐樂種業,至案發的2003年,上市8年有6年造假,虛構主營業務收入1.8億元,虛構利潤4006萬元; 1997年6月上市的草原興發,虛構銀行存款7.7億元,還用虛構的銀行存款購買房產、設備和草地使用權等,至2006年案發,累計虛構資產總計14.15億元。同時,虛構營業收入、成本及稅金,至案發時累計虛構利潤達到13.2億元,一舉超過造假前輩銀廣夏和藍田股份。


近發生的則是“中小板造假第一股”的綠大地,這家2007年12月上市從事園林苗木的公司,在上市前的2004年至2007年6月使用虛假合同和虛構交易,虛增資產7011萬元,虛增營業收入2.96億元;上市後到2009年,再次虛增資產2.88億元和虛增營業收入2.50億元。


現在,從事大米深加工的萬福生科“榮”登“中國創業板造假第一股”。公司2008年至2011年累計虛增收入7.4億元左,虛增淨利潤約1.6億元。


資本市場造假層出不窮,固然是緣於資本市場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動。但農業股如此偏愛造假,而且造假手法雷同,這就不能不讓我們深思。歸納起來,農業股偏愛造假大概源於這麼幾點共性:

首先,地方政府對農業類公司的上市往往都給予額外的關照和扶持。

農業產業化始終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瓶頸,不論中央還是地方都高度重視,都在政策上給予不遺餘力的支持。我們接觸很多農業產業化企業,在主營業務上其實並不賺錢,每年以各種名義從中央到地方所能拿到的補貼和扶持資金,往往成了企業主要的利潤來源。因此,對於農業龍頭企業的造假,其實地方政府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主動配合企業造假騙取銀行貸款或上市融資資格。


此次萬福生科事發,中央台記者在采訪常德當地農民的時候,農民說因為有了萬福生科,當地再也沒有撂荒的土地,農民種地的收入高於外出打工的收入,大家都願意種地。萬福生科在當地農民的眼裏無疑是一個財神爺,解決了農民的收入和就業問題。這樣的企業自然也是地方政府特別歡迎的企業。而且這樣的企業即使造假案發,地方政府也往往會力保避免退市,或積極推動重組,保持公司的持續經營。


2006年案發的草原興發,盡管上市公司的殼重組給了平莊能源。但地方政府仍在堅持不懈地尋找對草原興發的養殖業有興趣的戰略重組方進行合作,並給予極其優厚的條件,支持投資方恢複重建草原興發的養殖和生產基地,其根源就在於期望能救活草原興發,從而帶動當地養殖業發展,促進當地農牧民的創收和就業。

其次,農業企業經營的特殊性,為農業類上市公司造假提供了其他企業所不具備的便利。

農業企業經營活動所涉及的基礎建設、原料采購和銷售,主要涉及的是農民的個人和小型的農民合作組織。這就決定了這類企業交易對象極其分散,而且交易手段需要大量使用現金,其業務流和現金流不像其他工商企業能有很清晰嚴格的交易憑證。


藍田股份正是利用這個特點虛構銷售和資產。當年企業十多億銷售收入無法核實,都說是現金交易。而其固定資產則是無法盤點的水下建設,存貨則是水麵的鴨子、水裏的魚、湖底的王八和蓮藕。若不是財務專家劉姝威從現金流和各項財務指標的對比分析發現其造假的端倪,恐怕還要給股民造成更大的損失。

其三,不可知的自然災害,往往給農業類上市公司造假提供天然的屏障。

在藍田股份案發後,社會上曾流傳過一則調侃企業造假的段子:1998年洪災發生的時候,企業公告說該公司養殖基地受到洪水衝擊,水裏養殖的王八都被衝走了,預計對公司業績造成巨大影響。等股價下跌,莊家吸籌完成後,又公告說經盤點,王八並沒有少掉。原來洪水來襲,王八都爬到樹上了,洪水退去後,樹上的王八又都掉下來了。


雖然“王八上樹”是一個調侃的段子,但也不是空穴來風。自然災害還真受這些造假公司的偏愛。1998年的洪水為藍田股份提供了編造“王八上樹”的題材;2004年前後的禽流感則成了草原興發造假的天賜良機, 公司虛構子虛烏有的向養殖戶賠款3.39億元;而2009年雲南的持續幹旱天氣,則為綠大地造假提供了依據,公司解釋2009年由預計盈利6212萬元轉為年報虧損15123萬元的原因,是“2009年秋季以來,雲南省遭遇百年不遇的持續幹旱天氣,給公司苗木生產及苗木的存活率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這種自然災害提供的造假契機,顯然是農業企業所獨有的,這樣的損失解釋往往入情入理,不容易受質疑。

其四,農業企業利潤率低,周期性強,企業造假衝動也更強烈。

農業企業營業利潤率普遍偏低,市場稍有風吹草動,企業就可能虧損,企業的盈利壓力相較於其他企業更大得多。而且,農業企業,尤其是養殖業的盈利周期性特征非常明顯,企業很難保持穩定的盈利增長。為了保持持續盈利的良好形象,維持企業的股價或為企業進一步圈錢做準備,上市公司造假的衝動也更強烈。前述的藍田股份、草原興發和萬福生科莫不如此。當然,這些企業造假現形,也莫不是因為他們的財務報表太好看了,完全脫離了行業特征而引起了懷疑。


正是因為農業企業具有上述這樣的特點,才造就了許多農業類上市公司既有造假的動因,也有造假的先天條件,所以,對於農業類上市公司在分析的時候還是要多留個心眼。


當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已經爆發出來的農業類上市公司造假案例也剛好為我們判斷農業類上市公司財務真實性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樣板。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網址:http://www.sichuanguomiao.com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

誠招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