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宗富動態 NEWS
聯係我們
鄭萬清 182 1550 1756(微信同號)
蒲 強 159 2866 6163(微信同號)

購苗種植兩千畝以上專線電話138 8030 7263

裴忠富--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

生態農業莫成特權“下鄉”幌子

點擊數:錄入時間:2014年8月29日


7月15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封讀者來信,反映四川德陽有一座違規的高爾夫球練習場藏在山裏,此外編者給讀者的反饋是:2010年四川國土資源廳督辦過此案,同年當地政府已責令開發商退還非法占有的土地。而與來信一起刊出的照片顯示,4年後的今天球場仍巋然不動。

話說到這裏,自然得質問政府執法的公信力。然而,多少年來這樣的質問沒有斷過。地方政府當然不是天生的軟腳蝦,公信力的毒藥是特權。

圍繞這家球場的諸多新聞點甚是麵熟。四川省住建廳網站上顯示的項目名稱中的“生態園”3個字提醒了筆者。隱匿山中又借高速公路的便利,以生態農業之名立項,長租耕地後“變身”高爾夫球場——這與央視20天前曝光的“秦嶺壹號”何其相似!而這次曝光不是“秦嶺壹號”在中央媒體上的首次露臉,但央視的暗訪顯示,該球場仍在正常營業。

不難發現,兩球場像的地方是都借了生態農業這張“皮”。在立項時,德陽高爾夫球練習場頂著“白馬關生態園”的名稱,而“秦嶺壹號”則是“盤龍植物觀賞苑”。他們分別用每畝每年不到600元和2萬元一次買斷50年的價格從農民手中租到了土地。讀者來信稱,那座練習場占用了大量基本農田,盤龍觀賞苑立項時僅15畝,而如今的球場占地逾千畝。僅借生態農業的幌子,不足以至此,隻有背後隱匿的特權,才讓違法用地如此肆無忌憚。

生態農業,本應借科技之力助推農業現代化,而在一些案例中卻成了繞開土地用途管製的幌子:引入高科技就可用配套的名義建房,混種經濟作物則可用生態園、種植園的名義搞各色商業開發。大山裏的高爾夫球場隻是其中一例,因為特權的澆灌而將這套商業“潛規則”推演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央視的畫麵裏,秦嶺環抱的大塊草皮參差錯落、氣勢恢弘,原先的村子在球場的大全景裏已被擠到一角,似乎汙染水土的草皮才是這些土地上真正該長的作物。能來到離城市這麼遠的地方,讓那麼多職權部門開綠燈,下這麼大手筆,怎能輕易送走呢?

該村村民認為,地是被鎮政府以高效開發為借口“騙”走的,其以極低廉的價格“租”出土地,卻沒等來什麼生態產業。農民以這種方式與土地分離,與城鎮化無關。正如這些臨近高速公路出口的球場所宣傳的,它們隻是少數貴客的“後花園”。奢華的場所,除了留下基礎設施薄弱的農村所不能承受的汙染,與當地農民又有什麼幹係?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http://www.sichuanguomiao.com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

誠招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