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清 182 1550 1756(微信同號) | |
蒲 強 159 2866 6163(微信同號) |
購苗種植兩千畝以上專線電話138 8030 7263 裴忠富--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 |
■讓農業生產有奔頭,對農業支持保護體係提出新要求
■在家庭經營基礎上推進農業經營體係的創新已經刻不容緩
■要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構建職業農民隊伍
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麵的職業。
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但長期以來,農民卻遠談不上是體麵的職業。農民收入較低、勞動條件差,社會保障水平和城鎮居民仍有較大差距。如何保證種糧農民有利可圖?如何讓農民成為體麵的職業?如何培養職業農民?這不僅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關鍵,也是改變農村麵貌、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需要未來的實踐和探索來深入解答。
1、支持保護:讓農民種地有奔頭
農民心聲——
近幾年,山東省齊河縣菜莊村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全村一共400多戶,2003年村裏還有一半多農民在種田,現在隻有100多戶種了。
農民為什麼不願意種地?
菜莊村32歲農民劉炳偉說:“不是嫌棄種地,主要是種地收益太低。一年下來,一畝地滿打滿算能淨賺千把塊錢,這還是好年景,要是稍微出點岔子,可能連本錢都收不回來。”
劉炳偉算賬說,種一畝小麥的平均農資成本是500元至600元,收入大約1100元。種一畝玉米的平均農資成本是500元至600元,收入大約1300元。這兩季加起來,純收入也就是1200元至1400元。“如果把人工成本計算進去,就掙不了多少了。”
麵對農業生產出現的這些新形勢,如何讓農民種地有利可圖、種地有奔頭成為關係農業農村穩定和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朱信凱說,多地農業發展的現實再次表明,目前,我國農業進入了一個高成本發展階段,對健全農業支持保護製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今,農業支持保護作為一個政策體係,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國際現象。
為保護農業生產者能夠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美國政府使用各種政策措施幫助他們,包括無追索權貸款、補貼目標價格、鼓勵農民自己儲存農產品和生產控製等措施。同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農業保險製度。
朱信凱分析說,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農業支持保護體係日趨完善。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支持保護體係依然還存在不完善、不高效等問題。
當前,廣大農民務農種糧及產糧大縣政府重農抓糧的“兩個積極性”是關係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據統計,2011年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對全國糧食增產貢獻90.5%。而13個糧食主產省人均財政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3%,特別是列入《全國新增1000億斤生產能力建設規劃》的745個產糧大縣,人均財政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0%。這說明,未來必須完善支農資金分配和財政轉移支付機製,逐步使糧食主產縣人均財力達到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調動主產區種糧積極性。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調動和保護好“兩個積極性”,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要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製,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把有限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這對未來農業支持保護製度完善提出了新的明確要求。
2、適度規模:讓農業經營有效益
實踐探路——
智能化育秧工廠每天“生產”10000盤秧苗;1200畝稻田,高速插秧機三五天便可完工;水稻使用養豬場的有機肥料,還“加餐”納米硒營養餐劑;收獲時節,聯合收割機、烘幹機等現代化機械齊上陣……這幅激動人心的現代農業生產圖景,不是在歐美,而是在江蘇太倉的合作農場。
“農場人均種地60畝、人均純收入3.5萬元,灌溉用水和農藥化肥分別節約50%、10%,畝產水稻烘幹量1100斤,經濟效益增長30%以上。”城廂鎮東林村黨委書記蘇齊芳報出的這組數字,反映出太倉發展規模農業經營的效益。
當前,我國農民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比重正在明顯下降,農業在相當多的農戶那裏已經隻是收入增長中的“副業”,“怎麼種地”的問題已難以回避,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呼之欲出。
農業部數據顯示,北方一年兩熟地區戶均耕種50畝至60畝、南方一年一熟地區戶均耕種100畝至120畝,就有規模效益。然而,我國人多地少,絕大多數農戶承包經營的耕地規模細小且高度分散,生產效率不高,抵禦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為了增加收入,多數農民不得不外出務工或從事非農產業,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指出,2012年全國農民人均7917元的純收入中,來自耕地經營的比重僅占26.6%。種地,對於相當多數的農戶而言,正在變成“雞肋”。
陳錫文表示,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推進耕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和在家庭經營基礎上推進農業經營體係的創新已經刻不容緩。
對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製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係。”
據有關部門統計,到2012年底,全國經營耕地麵積在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已達287.5萬戶;其中,家庭農場87.7萬戶,年收益18.47萬元,均明顯高於普通承包農戶。目前,全國農業公益性服務機構達到15.2萬個,經營性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涵蓋了農業生產各環節。
專家表示,創新農業經營體係,就是要把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長發揮出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這個“度”怎麼把握,依然有待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專家建議,未來,農戶家庭經營要向采取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同時,要逐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農業經營服務體係。
3、新型農民:讓農業生產職業化
嚴峻現實——
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我國農業從業人員近三分之一年齡已超過50歲,其所占比重平均每年上升1.44個百分點。當前,農業勞動力呈現老齡化、女性化和低教育水平化,同時,種地的吸引力在下降。將來農村“誰來種地”已成為繞不過的緊迫問題。
統計顯示,2012年底,全國農村外出務工經商勞動力已超過2.63億人,他們當中40歲以下的占60%,平均年齡37歲。這些人從鄉村流向城市後,傳統村落開始萎縮,出現了“空心化”現象。有人戲稱現在農村是“386199”部隊,“38”指婦女,“61”指兒童,“99”指老年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說,386199部隊支撐不了現代農業,更支撐不了13億人的飯碗。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正是破局的關鍵。
“與傳統農民不同的是,新型職業農民除了是生產者,還是投資者、經營者、決策者,同時也是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承擔者。”張曉山說,要加大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力度,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讓更多大中專院校特別是農業院校畢業生紮根農村。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建立專門政策機製,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
“要想引導合格的農村勞動力成為職業農民,還要為其創造優惠的發展環境,要通過增加種糧補貼、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培訓,完善社會管理和農村金融體係,確保他們的收入要高於外出打工,這樣他們才能安心地留在農村發展。”張曉山說。(記者 李慧)
專家觀點
農民也要有職業資格證書
華中師大農村研究院院長徐勇:農民的職業化也要通過考試設置門檻,根據等級取得資格證書。未來應圍繞人來考慮一係列製度、政策條件,以及農民的轉型問題。
要為職業農民培育環境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未來應重點研究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環境,包括怎樣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規模經營的土地來源,以及政府支持、政策傾斜等。
建立“職業農民注冊登記”製度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曉山:建議建立“職業農民注冊登記”製度,使之成為政府認證主營農業的農村生產經營者資格的一整套信息管理製度。
土地製度創新很重要
浙江師範大學農村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成為職業農民,經營的土地麵積必須達到一定程度,占有更多的勞動力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土地製度創新無疑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陳恒整理)
“體麵”從何而來
CFP
“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麵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體麵”一詞格外引人注目。
讓農民成為體麵的職業,說到了農民的心坎上。長期以來,農民的職業屬性長期被漠視,“農民”更多是一種有別於“城裏人”的身份。近年來,得益於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穩定發力和統籌城鄉發展,億萬農民的夢想開了花、結了果,他們中的很多人紛紛有了文化、致了富、進了城。隨著傳統的鄉土中國大踏步走向現代社會,農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如破土的春筍,頑強向上生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讓“農民”成為體麵的職業,順應了農村社會發展的新步伐、農民追求更高質量生活的新期待。這也是我國“三農”發展的目標定位更上一層樓的生動體現。
但何為“體麵職業”?農民的“體麵”究竟是什麼?有人說,種糧效益還是太低,希望更高的收入;有人說進城門檻太高,發展條件不平等;還有人說,能像城裏人一樣洗上澡、用上抽水馬桶,留在農村也挺好……
在我國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私家車擁有量逾8500萬輛的今天,也許有人認為,農民那些關於“體麵”的要求應當不難解決。這種觀點,很大程度上源於對“三農”發展任務的艱巨性認識不夠。與世界先進國家水平比,與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需求比,我國的農業生產力、農村基礎設施、農民發展能力仍然落後,全國還有14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有1.28億貧困人口。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農民的物質利益和各項權利,需要得到切實保障。“留守之痛”能否得到紓解?如何防止“被上樓”現象?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如何化解?麵對強拆、強征者的推土機,農戶們的權益如何受到法律保護……這些現實問題解決得好不好,決定了農民幸福指數的高低。
體麵從來都是實打實的。正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的,“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就意味著,有了紅火的產業、美麗的家園、越來越鼓的腰包,有了各項權益的切實保障,對農民來說,“體麵”才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詞。
體麵不體麵,收入是關鍵。新西蘭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2012年當地農場職工平均年薪46346紐幣,較全國平均工人收入高出5500紐幣。在那裏,農民是否體麵就不成問題。在我國,農民如何提高收入,僅靠傳統的每家每戶“一畝三分地”是不行的。在目前農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背景下,提升農業的產業化程度,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將是今後一段時間內城鎮化工作所必須承擔的重任。
體麵不體麵,公平是根本。在目前城鄉格局下,農民之所以不是職業而是身份,就在於公共服務的分配未能很好惠及這個龐大的群體,導致原本在資源上處於弱勢的農村發展進一步被邊緣化。
要讓農民體麵,必須改變現存某些製度的不合理性,破除製度的約束。要加快戶籍製度的改革,實現城鄉人口的自由流動;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實行城鄉統一規劃、公共設施統一布局、公共資源統一配置;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方麵邁出更大的步伐,讓農民也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平待遇。
“三農”發展是爬坡,讓農民過上體麵的、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是過坎。過坎和爬坡都是力氣活兒,都得咬緊牙關、奮力登攀。讓農民過上體麵的生活,讓農民成為體麵的職業,根本上還是靠深化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推動轉型增添農業進步動力,幫助農民增強致富能力,促進城鄉一體化,提升新農村魅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拉長農業的短腿,補足農村的短板,成就農民的體麵,希望的田野上就會不斷生長夢想、收獲幸福。(新聞觀察員 楊亮)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http://www.sichuanguomiao.com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