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成都8月7日訊(孫劍)生態文明的根是在於生態文化的建設,生態文化建設的根是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業建設的根本是肥源問題。
生態文化建設行程中的具體表現,建設生態生產、生態生活、通過公益服務的鏈接,實現生產者、消費者的麵對麵交流,用生態文化的演繹、向文化文明作出能持久的堅定表達。
那麼如何演繹生態農業和文化呢?從哪些地方來解決生態呢?首先我們先來概述一下傳統的農業和現在的農業,幾千年的農耕文化都是在生產中使用堆肥和化肥及農藥進行生產,堆肥的累積過程中給蟲卵的繁殖給予了基地,待到開春播種,蟲卵孵化,給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帶來了阻礙。同時農民就開始使用農藥進行對蟲害的救治,大量的使用農藥病蟲是得到解決了,可是農藥對環境的汙染是多方麵的,包括大氣、水體、土壤和作物。進入環境的農藥在環境各要素間遷移、轉化並通過食物鏈富集,後對生物和人體造成危害。農藥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據報道,全世界每年因農藥中毒致死者估計1萬人,致病者估計達40萬。發展中國家受農藥汙染極為嚴重,每年發生37萬起農藥中毒事件。
同時農田施用大量化肥而引起水體、土壤和大氣汙染的現象更是嚴峻。農田施用的任何種類和形態的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化肥利用率,氮為30—60%,磷為2—25%,鉀為30—60%。化學肥料中還含有其他一些雜質,如磷礦石中含鎘1~100ppm,含鉛5~10ppm,這些雜質過量使用同樣可造成環境嚴重汙染。未被植物及時利用的化合物,若以不能被土壤膠體吸附的NH4—N的形式存在,就會隨下滲的土壤水轉移至根係密集層以下而造成汙染。可導致河川、湖泊和內海的富營養化;土壤受到汙染,物理性質惡化;食品、飼料和飲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
還有農作物的收成後的秸稈等,一般進行焚燒,這對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農田質量下降。秸稈焚燒也入地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燒死,腐殖質、有機質被礦化,田間焚燒秸稈破壞了這套生物係統的平衡,改變了土壤的物理性狀,加重了土壤板結,破壞了地力,加劇了土壤自然轉換的速度,農作物的生長因而受到影響。
用農藥化肥等現代技術物質,是會使這樣的農業生產得到豐收,可是有好的品質嗎?農藥化肥的泛用給環境、生活帶來了多少的危害。那麼,設想一下?如果綜合利用秸稈、雜草和農作可降解的廢棄物以及養殖業的糞便,通過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地恒溫自然加熱,絕氧狀態內發酵,深度腐漚,合成生態自然肥,聚集能再生能降解的動植物垃圾類資源回歸生態農業生產,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生物之間先於的轉換,達到一個穩定的肥力效果。順自然能發展,貴在尊重資源。病菌、害蟲、蟲卵、糞便、雜草、不能食用植物全株或餘料、動物類不能使用的廢棄料、能降解的餐廚垃圾,全部進入腐漚循環、聚集並合成良性資源,用於生態農業生產的一切域麵,能準確告知社會生活——垃圾回家,生態前行。
讓每個農業人自製腐漚農家肥,它密閉並隔絕內外界的流通,逐步提高溫度、深度發酵腐漚殺蟲滅卵、消毒殺菌,在綜合肥源發酵的過程內,實現肥力的穩步提高,坑的深度、光合作用、保溫密閉、深度發酵、肥原料的綜合效果。讓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不使用任何的農藥和化學合成肥,從根源上減少對土地的“種毒”,這樣進行生態的種植,經過生態的培育生長和循環,達到生態品質的種植,有了生態的種植,那麼養殖的動物就會吃到生態的飼料原料---生態養殖。這樣我們的整個生態鏈就完整了。
生態農業文化建設鏈上的一個根本節點、在農業域麵的根本性展開,能將若幹農產品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資源良性循環,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根本性表現。和諧社會,自然生態,共建共享,還我們的農業社會、環境一個生態的根,關鍵在於生態肥源的建設。生態文化建設是服務生態文明前行的根本性建設,自然久遠。
本文來自:四川果苗網,http://www.sichuanguomiao.com轉載請注明來源於四川果苗網!謝謝關注!
歡迎您點擊觀看
宗富果業——榜樣的力量